成立五年,国融基金为何长不大?

 人参与 | 时间:2025-07-06 02:33:51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成立五年国融基金旗下公募规模为4.05亿元,国融这只有2019年二季度末的基金一半。发展至今已有5年多的为何国融基金,为何迟迟长不大?成立五年

作为一家新锐的公募基金公司,国融基金却还在努力追赶曾经的国融巅峰。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基金国融基金旗下公募规模为4.05亿元,为何这只有2019年二季度末的成立五年一半,公司旗下有混合型和债券型两种类型基金,国融二者合计共有8只,基金最新规模分别为3.02亿元和1.03亿元,为何由5名基金经理管理这些公募资产。成立五年

因人事频繁变动和对上海分公司的国融注销曾让该公司引起了业内注意,而由于规模较小,基金该公司在公募行业的排名一直处在末尾。

多位高层离职

2022年9月,国融基金副总经理冯耀东因个人原因离任。公开资料显示,冯耀东曾在、长盛基金、华夏基金担任研究员、基金经理、投资经理等职务,是一位有着丰富投研经验的高管,从2021年9月29日担任国融基金副总经理,但任职不满一年就离职。

国融基金曾有过一段多位副总经理共事的时间,但都不长,原副总经理张静、黄向武都曾在2019年加入国融基金高管团队,但均任职不到一年便离职。2022年5月,原副总经理王占祥离职,王占祥还曾在2021年1月以首席信息官的身份兼任总经理,但在2021年8月转任公司副总经理。

除了高管频繁离职外,公司的投资总监兼基金经理田宏伟也在2020年7月离职。截至2022年9月,国融基金在3年多时间里,有5位中高层员工离职。目前公司副总经理的职位上,只有陈祎杰,资料显示,陈祎杰有着多年行政部门工作经验,曾担任国融基金总经理助理,在今年4月任公司副总经理。

国融基金成立于2017年6月,作为行业新人,这家公司的创业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0年7月,国融基金对上海分公司进行了注销,放弃了公募基金最看好的金融聚集地之一,此举也引来业内一片哗然。

多位高管成员的离职或有迹可循。国融基金官网显示,国融基金表示也将通过员工持股平台、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充分的员工关怀,使持有人利益得到最好的保护。

根据天眼查信息,国融基金的股东分别为国融证券(持股53%)和上海谷若投资(持股47%),国融证券的大股东为北京长安投资集团,北京长安投资法定代表人侯守法,同时也是国融基金董事长,曾在2017年1月对证监会出具了一份《关于落实国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员工股权激励的承诺》,其中就提到,上海谷若投资是国融基金未来实施员工股权激励的持股平台公司,同时还承诺国融基金成立之日三年内,将落实员工股权激励计划。

然而,这个员工股权激励并未如期实现。据相关媒体报道,2020年12月初,国融基金创始人、首任董事长向证监会及北京证监局实名举报侯某违背股权激励承诺一事。

不过,从最新的工商信息来看,作为员工持股平台的上海谷若投资已经有多位自然人合伙人, 还包括原副总经理王占祥。

曲折的规模变动

最新的公募规模仅仅达到刚成立第三年的一半,国融基金陷入“不进则退”的窘境。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国融基金旗下公募总规模为8.04亿元,是目前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公募总规模仅为4.05亿元。

一位接近国融基金的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最近几年该公司的人员变动确实较大。而在人员频变的背景下,国融基金的公募规模也一直无法突破,甚至还曾走过下坡路。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公募总规模降至1亿元以下,仅为0.61亿元。

尽管最新在今年三季度,公司旗下公募总规模避免了1亿元之下的尴尬,同时,最近几个季度实现持续增长,但仍有多只公募产品最新规模在5000万元清盘线之下。

颇有亮点的是,凭借着二季度和三季度重仓新能源板块中的储能行业,该公司旗下的1只权益类基金规模实现了翻倍增长,截至三季度末,国融融银规模达到2.15亿元,一只基金就撑起了整个权益类投资的大半边天,管理该只基金的基金经理是贾雨璇。但从过往业绩来看,这位任职还不满一年的新基金经理,管理过的基金任职回报率目前都还是负数,国融融兴C任职回报率最低,仅为-25.04%。

国融基金在官网的介绍中还提到“国融基金将成长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受人尊重的公司之一”,然而业绩是公募基金的招牌,业绩的提升对规模也有一定助力作用,但发展至今已有5年多的国融基金,显然在同类一些创业型公募基金公司中掉队。未来公司将如何布局产品,以及权益投资会考虑哪些方向,截至发稿,国融基金暂未回应《国际金融报》记者发出的采访函。

来源:证基风云  记者:夏悦超

编辑:陈偲

版式:陆怡雯

封面图:张力 摄

球在看

顶: 33453踩: 4